先講個笑話
話說一個女建筑師加班到半夜回家,路上蹦出一青蛙來跟她說:“我是中了女巫咒語的王子,親我一口我就變回原型,我一定好好報答你,等我登基時你就是我的王后!”
姑娘二話不說撿起這只青蛙塞到包里繼續走,青蛙探出頭來說:“你沒聽懂嗎?你要當王后了!”姑娘跟青蛙說:“老娘是建筑師,天天畫圖到半夜,哪有時間談戀愛???身邊帶個會說話的蛤蟆陪我加班倒是不錯!”
每年的9月畢業季和年初跳槽季前,各建筑設計公司都在批量“換血”。這段時間內,我總會莫名的被身邊的朋友或者學弟學妹問到一個相同的問題:“你說說看大院是怎樣的情況,適合我嗎?民營設計公司呢?外企、小事務所又如何呢?”
感覺每一次都重復說相同的內容太累,所以決定直接寫一篇文字詳細聊聊不同類型建筑設計公司的區別。要是以后再有人問就直接轉發給他,不但省事,而且轉發的一瞬間還會產生一種自我形像膨脹的幻覺~不得不承認的是,有時候幻覺是能提供強大動力的。
之所以總被問到上面的問題,跟我的職業經歷不無關系,簡單說一下。
本人在同濟建筑系碩士畢業后,先進入了一家業內頗有名氣、規模也不小的民企。隨后跳到了某集團下屬的某國企大院,期間在院內調換了一次部門。去年又從大院跳到了某規模不大的民營設計公司(事務所)。
我在國企大院的時間最長,期間主要是做LDI的工作,也就是國外設計公司的國內項目深化配合。幾年里合作過HOK、約翰波特曼等國際一線設計公司。粗算下來從業已有10年,正好是國內建筑行業從頂峰逐漸走向低谷的10年,個中體會也將在下文穿插談及。
分隔線以下開始說干貨
0 / 建筑學畢業生都在干什么?
國內各大院校已經開始縮減建筑學專業的招生數量,也就是說瘦身之后的第一屆畢業生將在3~4年后才會進入市場。而在此之前的超量畢業生們走出校門后都會干什么?
都進設計院開始苦逼的畫圖生涯了嗎?
肯定不會。實際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主流的、次主流的、非主流的。
主流的去向自然是進入廣大設計院、公司和事務所,從底層畫圖gou開始一步步的打怪升級積攢經驗。我上學的那些年去國營大院的人比較多,后來去各類民營設計院的人逐年增加,從側面可以看出民企的發展壯大和大院吸引力的減弱。趨勢雖然如此,但也不能說大院會走向衰敗,因為大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后面會詳細講到。
次主流的會去各類地產公司和開發公司,依仗過硬的專業知識成為甲方建筑師,然后開始對(nue)接(dai)各設計院主流的畫圖gou們。從趨勢上看,畢業后以及工作后轉行去做甲方的人也越來越多。
非主流的去向就五花八門了。較常見的是出國深造、留校當老師,極少數會徹底轉行,也有創業做買賣以及成為自由職業者的。
上面三類的選擇人數呈現金字塔狀。底層人數最多的是第一類,因為專業技能對口所以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第二類對其他能力的要求甚至會超過專業知識,也算是半轉行了,所以選擇的人會相對少很多。第三類非主流的人數實在太少,已經不具備統計學上的參考意義了。
本文我們只討論主流的一類——即每天都在設計、畫圖、匯報、跑工地的廣大建筑師們。
我不打算按照大院、民企(事務所)、外企的分類來單獨描述,而是根據總結出的幾個大家普遍關心的主題來混述,相信通過對比會更容易看出各自的特點和不同。
插個笑話放松一下~
一個建筑師集齊了7顆龍珠,神龍出現說:我可以實現你的一個愿望。
建筑師說:我希望今后的設計方案不用經過所總建、所長、院總建、院長、甲方設計經理、項目總經理、研發平臺、公司老總、集團領導、水暖電專業局、消防、規劃、建管、人防和各位政府領導等人的過目就能直接出圖!
神龍說:對不起啊……你能再說一遍嗎?剛才沒記住……
1 / 收 入
“年輕人剛開始別太在意收入的多少,更重要的是……blablabla……”
聽著很耳熟不是嗎?不少前輩、老板們都會這樣苦口婆心的勸你別計較眼前的收入,多學多干活才是正道。
之所以把收入放在第一個談,因為這確實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top 1。別說談錢太俗,你我都不是馬云,還沒到可以看著天花板大談“我從來沒碰過錢,我對錢沒興趣”這種惡心人的話。事實上收入對于剛走出校門以及職業生涯的中前期都有很現實的意義,尤其對于在北上廣深廝殺的人來說會顯得更加重要。說嚴重點,收入的多少在很多情況下會成為左右職業選擇的最主要因素。
想像一下,當你剛背上200W的房貸,在一份年收入15W和另一份年收入50W的工作面前,你最理性的選擇是什么?
一般來講民企和外企的收入會普遍比國企高一頭。國營大院仍保留了國企的大鍋飯氛圍,因此同一層級的收入差別不會太大。大院的行政管理人員,也就是常說的“無產值人員”數量龐大,再加上領導眾多以及一些我們不會知道的原因,在“平均”分配的大原則下每個人的份額自然不會多。
而對于民營設計院和外資設計公司來說,盈利是他們的根本目的。因此他們愿意花更多的錢來刺激你產生更多的產值。是一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邏輯。
外企的起步收入會普遍偏高,但后續增長的幅度不會太顯著;大院的起步收入會偏低,后續的增長主要靠熬年頭,如果若干年后你沒有混到管理層的話,將會獲得一份毫無競爭力的收入。
在大院里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我職責比他大,能力也比他強,為什么他的收入卻比我要高?”答案很簡單,他入職比你早。在大院里,“年頭”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
民營設計公司的情況要分開講。規模較大的公司在各方面會更趨向國企,在起步收入方面也會趨向保守。不過后續情況如何就都靠自己的造化了。他們還是很愿意給那些能力強、肯賣命的人一份滿意的收入。當年跟我同一批畢業進那家民營公司的小伙伴,在我跳槽到大院的一年后就已經拿到了40W+的年收入。不過他幾乎每天加班到深夜,沒有周末和節假日,熬完夜之后第二天繼續上班,產值超高。
因此這個邏輯請不要忘記:給你很多錢是為了讓你為他賺更多的錢。大家一拍即合,各取所需而已。
規模較小的民營設計公司,人員一般10~30人不等,有些小的事務所包含創始人在內總共就三五人,更像一個作坊。這類情況不好一概而論,因為人少所以許多規則就顯得很靈活。有可能一個項目做完大家按比例“大秤分金銀”時一次的所得就跟其他地方一年的收入相當;同時也有可能遭遇黑心老板的壓榨,累死累活最后只拿到少得可憐的幾個銅板。
多數人往往只關注收入的總額是多少,卻忽略了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些錢會以什么樣的方式發給你?
大院一般是按月發放少量份額的基本工資,大份額部分以年終獎的形式一次性發放到位。其中這筆大額年終獎還有可能被拆分成季度獎分次發放。各院的情況不一而同,大致可以按照平時三成、年終七成的比例來理解。
之所以說發放方式很重要,是因為這會影響到你的生活運轉。在大院的頭幾年,可能每個月七扣八扣最后到手的只有3000塊,那你就要考慮這30張毛爺爺扣掉房租后還剩多少,還有吃飯、交通、剁手這些剛性開銷。所以往往第一年經濟狀況會比較糾結,等到可以從前一年的年終獎里開銷時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這個狀態持續到當你需要每個月還數額不菲的房貸,還有其他臨時的大額開銷時,現金流就有可能出問題了。那時你滿腦子的想法就變成“為什么不能把年收入切成12份發給我!”
外企和大部分民企都采用年薪制,一年的收入多少事先談好,然后按月分攤發放。有時會采取年底發雙薪或者劃分出一定比例以季度獎或年終獎的形式發放。跟上面不同的是:你每個月入賬的現金變多了,其中的好處不說你也自然懂得。
需要注意的是那種“平時少年終多”的薪酬發放方式有潛在風險。如果到了年底因為種種不可描述的原因年終獎被打了個大折扣,你也只能默默接受而無法挽回。畢竟只有裝到自己口袋里的錢才是最踏實的。兩年前在大院時就親歷某部門因為年終獎被扣導致員工和所長拍桌子對撕的鬧劇。
上面所說的都是一般情況,并不排除個案的存在。再加上很多公司都在搞薪酬改革,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建議面試時能把這些情況向hr問清楚,做到心中有數總是沒錯的。
說到面試有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跟你談錢的往往是好老板,跟你談理想的大多不想給你錢。
說個本人的經歷當例子吧。當年想從大院里出來的時候去面試過某知名事務所,大師跟我大談理想、抱負,還說年輕人要把眼光放長遠,別總是盯著眼前的錢做事,只字未提收入的事情。之后我又面試了另一知名事務所,大師在聽我介紹完個人情況后表示挺感興趣,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直接問我“你之前的收入是多少?看看我們能否付得了。”
就當時的情況來講心里是有落差的,這位以情懷著稱的建筑師怎么能開口就是錢這種俗物,怎么說也得跟前面那位一樣談點理想吧。不過后來細細回味才明白過來:收入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跟你談錢才是對你價值的最大肯定。當一個老板認為你很有價值時,會只給你那點薪水嗎?不,在他眼里你只值那么多。
2 / 成 長
對于建筑師這種需要長久經驗積累的職業來說,如何成長變得尤為重要。如果把兩個剛畢業的人放到不同的環境下成長,5年后他們各自的能力組成和思維特點是會有很大差別的。
前面說過民企和外企更追求“利益交換”,所以你在其中的所作所為是必須符合他們利益的,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如果不出意外,你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做一到兩類事情。比如畫了3年樓梯的“梯王”,畫了4年廁所的“所長”,還有畫了5年戶型的“神戶”,甚至江湖上有畫了8年剖面的“刀客”。當效率至上時分工就會細化,如果你在某個崗位上因為熟能生巧變得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好處是他們會離不開你,壞處你被螺絲釘化了。
記得剛畢業在民企時,我所在的設計組分工之細至今印象深刻。一個人專職做總圖,一個人做專職做戶型,一個人做景觀,一個人畫剖立面,一個人做文本,一個人建模,一個人盯效果圖,甚至還有一個“填色專員”。不得不承認這種流水線的效率是驚人的,我們能夠在兩天內從無到有的完成一套看上去很不錯的方案文本。
然而這種螺絲釘化的成長是有害的,因為會嚴重阻礙你下一階段的發展。
前面提到的那位“填色專員”是一個建筑學本科畢業的小姑娘,僅僅因為她PS用得熟練就被安排在了這個莫名的崗位,試想連續填色兩年后她的各方面能力會有多大進步?后來她也確實不堪忍受離開了。
并不是說大院就沒有這種情況,因為我們身在講求效率的時代,所以這種螺絲釘的人才培養方式隨處可見:招來一批鮮肉,用廢了再換一批。
相反有些地方因為人員精簡,所以每個人必須同時做好多種類的工作。你可能既出方案又自己畫總平和平立剖,而且需要自己建模和排文本,或者既做前期概念又做后期施工配合。這種方式雖然會比較累,不過對個人的能力成長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反正橫豎都是加班累成狗,選擇累得更有價值一些不是更好嗎?
經常聽到剛出道的年輕建筑師說希望能做“全過程”設計。確實,從概念方案到施工配合的全設計周期對建筑師的鍛煉效果是最好的。當你做完施工再回過頭審視方案時,常常會有大徹大悟的感覺,下一次再做方案時就更能從實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你的方案完成度也會相應提高。換言之,你離成熟的建筑師又近了一大步。
在哪里能夠做到全過程的設計?不出意外的話,去一些小型設計公司(事務所)或者大公司的小部門試試吧,能夠參與的概率會更大~
3 / 工 作 強 度
工作強度是建筑師這個職業的絕對槽點,關于建筑師的段子幾乎都跟這個有關。如果你想擁有朝九晚五連帶節假日的正常生活,趁早轉行才是正確的。
等到這輪行業低迷期過去之后剩下的都將是真愛,而歐美日建筑師的現狀就是中國建筑師即將面對的未來。屆時每個幸存的建筑師都將擁有超人的能力和精力,設計品質也會上升到新的高度?,F在國外的建筑師也都在進行著高強度的工作,也跟我們一樣加班熬夜。
客觀上講,雖然建筑設計行業無法匹敵某些互聯網企業打雞血的996工作制,但跟其他行業相比也絕不能算正常。因為加班付出的時間、健康、家庭代價與獲得的收益相比起來,性價比還是偏低的。
如果要在工作強度上進行比較,民企應該是普遍較高的,外企次之,大院第三。請注意我用了“普遍”這個詞,也就是說相反的個案是完全存在的。大院里有天天打雞血的部門,民營事務所也有進度控制得好而不怎么加班的。
總之,整個行業的勞動強度都不低,如果你想在其中選一個相對(僅僅是相對)不太累的,推薦去大院。
有兩個小貼士可以分享:
1,如果想在收入的層面對幾份工作進行比較,那么不要只看年收入的總額,而是推算出“時薪”后再進行比較。從這個角度上看,一些公司開出的所謂“高薪”實際上性價比很低。
2,如果你想側面了解一個公司的勞動強度如何,去看看他們的男女比例就行。女多男少的一般強度不會太大,男多女少的強度會比較大,如果幾乎全是男的,而且少數幾個也都是女漢子模樣——呵呵,你懂的。
三個建筑師去設計院應聘,面試官問你們三個都有什么特長?
第一個說:我手繪牛X,
第二個說:我軟件牛X,
第三個什么話也沒說,原地做了二十個俯臥撐,
結果第三個建筑師被聘用了。
4 / 項 目 類 型
建筑設計市場就像一塊大蛋糕,誰吃哪塊是已經大致分好了的。一般來講,國營大院依靠政策扶持和強大的技術實力而能夠得到省市級的重點項目,比如X市博物館,X市大劇院等地標。另外還會壟斷一些特種建筑的設計話語權,比如機場航站樓、車站、體育場、某些特種醫療建筑等。
民營設計公司會主要分得住宅、商業地產,還有其他一些中小型公建的那塊蛋糕。所以去民企的建筑師大多在做住宅和商業。
一些利潤很薄的小規模項目則被小公司和小事務所完成。項目雖小但常常會做得很出彩,并且推崇研究和實驗性精神。我們經??吹揭恍┬《赖脑O計作品大多出自此類公司。
如果你已經很清楚自己要朝那個設計方向發展,那么根據設計類別來選擇公司定會事半功倍。
在國營大院里你能接觸到不少技術牛X經驗豐富的老一輩工程師,他們對待工作的嚴謹態度和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會對你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認為在大院里最適合做技術經驗的積累。如果你只想專注與方案設計,那么其他地方或許更合適。
5 / 流 動 性
首先說個結論:所有人員流動性大的公司都是有問題的,不過你要分析造成這種流動性的具體原因。
建筑設計是需要靠團隊協作才能完成任務的。這有點像樂隊,如果一支樂隊三天兩頭更換成員,是不可能有好表現的。只有人員穩定的團隊才能談得上發展。
客觀上講建筑設計屬于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的行業。健康的流動可以推動公司不斷換血發展,而不健康的流動有時會是毀滅性的。
一般而言大院的流動性是較低的,畢竟不少人是抱著求穩的心態來到大院工作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離開。民營設計公司的人員流動性最大,每年走掉30%以上的不在少數。如果走掉的大多是底層人員,那說明平時壓榨得比較厲害;如果走掉的大多是中層人員,那說明公司就有比較大的內部問題了。
我在國營大院的第一個部門,在更換了新領導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從項目推進、日常管理到收入分配等問題可謂大失人心。結果兩年之內將近40%的人陸續選擇離開。而這些人里幾乎都是工作5年左右的一線中堅力量。如果你在入職前了解到一個公司的人員流動情況是這樣,你就需要認真考慮一下了。
不少民營設計公司采取“海進海出”的人力策略,即每年入職很多人,但同時也有大量人離職,公司一方面可以獲得較低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海選中挑到少數適合自己公司的人,然后給予高薪高職將其留下。
據我所知滬上某知名事務所人員一直比較穩定,每年的進出控制得很好。不過他們入職門檻比較高,輕易不進人。算是另一種“嚴進少出”的人力策略。
在打算去一家公司前,如果能找到從這里離職的前員工聊聊,定會收獲不少。
6 / 裝 X 指 數
裝X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建筑師也毫不例外。當在朋友、同學、家人面前有人問你“現在哪家公司高就”時,你平靜的回答“在XXX”,眾人一聽異口同聲說“牛X??!”或者你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帶公司logo的照片,然后附一句“每天都是新起點~”之類的雞湯。馬上就有人留言“我X,原來你在XXX公司!”——有沒有感覺瞬間開始熱愛你的工作和公司了?
所以裝X是能夠提升你工作熱情的!
所有知名公司都是裝X利器。比如GMP、ARUP、HOK這類如雷貫耳的外企,在同道但不同行的人面前裝X的效果最好。大家根本不了解這些公司的來歷,只知道你在一家行業內曝光率很高的外企工作,那就足夠了。
建筑大師的工作室最適合在同行圈子里裝X。“我在SANNA跟妹島工作過……”,“庫哈斯是我老板,有次討論方案到深夜……”,“最近一直在忙非常建筑的項目,張老師的要求好高……”。一般來說大師工作室的收入都不具競爭力,但擁有一段工作經歷能給你裝X一輩子的資本。
進入國營大院工作比較適合在小學同學聚會和七大姑八大姨面前裝X。其中最能唬住人的就是“XX省院”、“XX市院”這種大蓋帽名頭的設計院,那感覺就仿佛你已經手握了一省一市的建設大權,隨便畫兩下圖紙就能收金無數。屆時你只需要微笑不語呈默認狀,就能達到完美的效果了。